淨土之九:東方阿閦佛的妙喜世界(一)



他方世界「現在佛」的淨土中,在人間知名度較高的有東方阿閦佛的妙喜世界、東方藥師佛的琉璃光世界與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


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,在淨土思想的發展史上,最先倡導“現在有多佛同時出現”的是阿閦佛的妙樂世界。


而於現在十方世界中,流行最早的信仰就是《道行般若經》所說阿閦佛的淨土。《維摩經》「阿閦佛國品」說,維摩詰居士是由阿閦的妙喜世界來生人間。


今依《阿閦佛國經》來了解「阿閦佛」的因地發心,及「阿閦佛國」的殊勝莊嚴。阿閦佛,梵名Aksobhya-buddha,又譯為阿閦鞞佛、阿芻鞞耶佛、噁乞芻毗也佛。義譯為不動佛、無動佛、無怒佛或無瞋恚佛。


本經略述:有一世界名曰阿比羅提(中文譯為妙善、歡喜)。爾時有大目如來出現於世,為菩薩們說六波羅蜜法。當時有一位比丘受如來教,學菩薩道,希求成佛故,發誓“永不起瞋恚。遂以不瞋的因緣,比丘得了「阿閦」的名號。阿閦是「無怒、不動」之意。之後,比丘更精進修持種種願行,果然於此世界的七寶樹下成佛,並於其國教化眾生。


妙喜世界的淨土有什麼特別呢?且略述二三事:


阿閦佛的妙樂國土,極為簡樸,土地柔軟如兜羅綿。腳踏在地上雖會下陷,但舉起時又回復平坦。其國天氣無大寒及大暑,沒有風、寒、氣三病;微風之香徐起,令人愉悅。此國女人皆貌如天女,且不犯惡口和嫉妒的過失。女人雖也有生育,所不同者,無欲心,孕育無痛苦,亦無麻煩的月事。其國人民的性格皆淫、怒、癡微薄,而面無惡色,亦不醜陋;在此,沒有牢獄之災,也無拘留之事。彼佛淨土無三惡道,所有的人民皆行善事。


初生兒,甫出生即由樹木取得光華鮮潔的衣服和瓔珞,薰著芳馥的異香而來。「想」吃東西時,就像忉利天人一樣,自然擺在眼前;其美妙滋味,還勝過天人呢!


其國人民如何維持生活所需呢?他們不必市易販買,也不事生產農作,更不必治理田產家產。最獨特的是,「都」喜歡安住於寂定之中,寂定是所有阿閦佛國人民的共同喜樂!


 














淨土之十:東方阿閦佛的妙喜世界(二)



阿閦佛時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,其光能遮日月之光。彼佛說法時,聽聞者得須陀洹果,乃至得阿羅漢果。又,彼國有通往忉利天的金、銀、琉璃,三道寶階,忉利天人常從寶階下降來供養阿閦如來。 


此國的菩薩有在家出家之別,出家菩薩不住舍宅,而在家菩薩則安住於高樓。初生其國的人民皆能得阿惟越致(不退轉)。


從妙喜世界了解佛國土的教旨,說明淨土之建設必有菩薩的「願力」在推動。阿閦佛淨土在大乘淨土中是重願力、重般若、重實踐及重頭陀行的淨土。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等同於西方極樂世界。兩者皆起源大乘佛教早期的信仰,但是在漢傳佛教中東方妙喜世界的的影響力較小。


由於阿閦佛剎極為重視行者自身德行的完成,所以,貪著心重、瞋恚心重者,皆不得往生。如《阿閦佛國經》說「有異比丘聞說彼佛剎之功德,即於中起淫欲意,前白佛言:天中天!我欲願往生彼佛剎!佛便告其比丘言:癡人!汝不得生彼佛剎。所以者何?不以立淫欲亂意者,得生彼佛剎。」


又云:「若有求菩薩道者,當如昔者諸菩薩摩訶薩所願,及行明照並僧那,令入德號以聞者,當如是學奉行之。」從經文中可知,修善行、清淨梵行者,才得以往生「阿閦佛淨土」。


菩薩發心修學,應當以阿閦菩薩為模範,發大願為正法而精進,能與阿閦佛做菩薩時的願行相應者,才可以如願往生「阿閦佛的妙喜世界」。


述及阿閦佛及其國土的經典,還有《大寶積經‧不動如來會》、《道行般若經》卷六及卷九、《首楞嚴三昧經》卷上、《維摩經》卷下、《悲華經》第四卷等,所說皆與此相同。


(梵於2009/1/25


 


本文緣自http://blog.udn.com/kao606/3714092


 


 



 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知足快樂的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